《魔獸》系列卡牌遊戲不算稀奇,但是 Blizzard 自己來推還挺有意思。
難得 Blizzard 非常快手快腳地推出了《爐石戰記:魔獸英雄傳》,這款甫在今年 3 月間於美國 PAX East 遊戲展上發表的策略卡牌遊戲,一如預期般準時在夏天的 8 月就宣布在北美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、新加坡進行封測,順道預告了歐洲、亞洲各區會於數週內陸續公布後續消息,詳情可以鎖定官方消息。
Blizzard 並未說明詳細的封測時程與開放人數,僅說明會在結束前事先通知,也會依照內部的測試需求調整開放的玩家數量;換言之,只要申請就有機會。但是要記住,這次封測僅作為上市前的預備動作,所有玩家進度與實體消費將於封閉結束後全數重置,就算在測試期間內花錢購買的卡片也會被移除,消費金額會兌換為等值的金幣發還給玩家;但是,只要在測試期間消費購買卡牌包的玩家,會額外獲得傳說級金卡贈禮。
總之,趁著這次北美封測先行,我們也取得了測試帳號,接下來就著內容進行簡單的介紹分享。
。基本遊玩流程
首先,《爐石戰記:魔獸英雄傳》就像其他 Blizzard 遊戲般,請由 Battle.net 介面登入。
酒吧門口的開始畫面,配上系統介面的酒吧背景音,主題氣氛很明確。不過這只是一個主畫面,真正的開始畫面是另外一個。
這才是開始畫面,感覺很像一個放卡牌的整理盒,反正點下去就對了!
這是第一次進入遊戲才會出現的動畫,一堆卡片從箱子中爆發出來,邀請你現在就加入。
設計簡潔大方,看起來有包含了觸控的操作要素。一進入主選單就能看見 Play、Pratice、The Arena 三個基礎遊玩模式。下文我們有更多介紹。
這就是戰鬥畫面。一分為二的檯面上方處是敵方區域,另一邊是我方區域。出牌時只要在點擊牌卡後拖曳到淡黃色區域即可。
不管是可以操作,還是可以出牌的卡片,都會以綠框顯示。
攻擊時,點擊卡片後直接拖曳到目標即可;指定卡片,能帶給卡片傷害,至於攻擊對手的大頭圖示,就會給予敵方迎頭痛擊。
一旦對方的血量被消耗殆盡,就算檯面上還有卡片,仍然是同輸了這場局。
嫌手頭上的卡牌不夠力,就來花錢買吧。這個介面還挺可愛的,不管你要購買幾組,檯面上會堆滿相對硬的卡牌組數量。
競技場介面,這邊必須重新選擇指定英雄,重新組合套牌,以求公平。
。9 大基礎職業,300 張可玩牌卡
《爐石戰記》收錄了代表《魔獸》系列初始的 9 個職業:德魯伊、獵人、法師、聖騎士、牧師、盜賊、薩滿、術士及戰士等。雖然看起來似乎有機會看到更多職業登場,但 Blizzard 已經表態此時談這些都還太早,更希望玩家先冷靜等候。
介面簡單不難上手的《爐石戰記》,具備 My Collection(牌庫管理)、Open Packs(未開卡的牌組集中區)、Quest Log(任務提示與角色狀態)以及(Store)虛擬商店等功能。
玩家會在本作裡遇見三種遊玩模式:
。Play (對戰模式):使用手上的套牌與角色,在線上隨機與其他玩家進行對戰。系統會依據玩家目前戰況進行配對。
。Practice(練習模式):包含新手教學在內的單人對戰內容,可在此訓練英雄角色,具備「簡單」、「困難」等難度內容。
。Arena(競技場):成功在 Practice 模式擊倒其他 8 名英雄,即可開啟使用。玩家需使用系統提供的牌組與人物進行對戰。
▲ 基本的 9 大英雄,除了初入遊戲取得的英雄之外,其餘 8 名得靠玩家在 Practice 模式逐一攻破。
目前提供的 300 種類型卡牌,依據稀有度與能力分成「普通」(白色)、「精良」(藍色)、「史詩」(紫色)或「傳說」(橘色)。除了基本卡牌,玩家只要滿足等級、殺戮數或其他條件,就機會拿到卡牌包。每個卡牌包有 5 張隨機卡片,每包至少會有一張「精良」或更稀有的卡片,每張卡片會有一定機率升級成「金卡」版本。
獲得特殊卡片的機率跟卡片本身的稀有度成正比。除了透過消費或任務獲得卡牌組合,還能使用遊戲內的虛擬貨幣解鎖新卡。
▲ 得到卡牌包的抽卡介面,得要一張張自己動手翻喔~(緊張)
▲ 使用遊戲內的虛擬貨幣解鎖新卡。
套牌每組 30 張,一個英雄角色最多可存 9 組套牌記錄,也可以自定名稱,可用來簡單註解,方便更換。基本分成生物、咒語兩大種類,生物牌可停留於檯面,咒語卡牌使用後會自動消滅。每個人最初隨機持有 3 張手牌,後攻玩家可再得 1 張手牌;開場手牌可獲得一次換牌機會。
▲ 開局時,無論進攻先後都能獲得一次的換牌機會。
最初,系統會協助玩家建構基本套牌,也能全權交由電腦設定,後續自己搭配調整。不過,每位英雄初期手上只有基本套牌的 10 張卡片,要等到「對戰模式」升等至 10 級才能取得所有基本牌。
▲ 牌庫管理的介面。收納庫設計成一本書的模樣。
有了卡牌,來看能力吧!「Mana」是《爐石戰記》關係出牌的重要數值,隨著等級提昇,玩家最多可以擁有 10 個 Mana;從每場開始的 1 個 Mana 隨著回合數逐一增加,怎樣運用牌卡獲得最大效益,很考驗玩家的策略思考能力。
基本上,卡牌與英雄都能進行攻擊,攻擊損血的計算方式,以發動攻擊時牌面顯示的攻擊力為主。不管是英雄還是卡牌,攻擊敵方卡牌會導致自身相對應的損血,但攻擊敵方英雄卻只會造成攻擊傷害而已,自身不會損血。英雄的戰鬥能力端看內建的技能為何,有些只能弱弱的打一下,也有人可以經由卡牌加持後提昇更大的攻擊效果。
。活用 30 張一組的套牌,組織戰略
對於新接觸的玩家來說,等到完成練習模式與 8 位英雄的「洗禮」,也差不多足以建立基本的卡牌遊戲概念。 基於,每個玩家對於套牌的組成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,這邊就基礎面為新手玩家進行簡單介紹。
因為一組套牌最多只能拿 30 張,一組順手的套牌,除了講求技能與攻擊力的搭配,也要注重牌卡 Mana 的需求平衡度(組成套牌時,滑鼠移到最上方的套牌名稱,會顯示套牌內不同 Mana 牌卡的數量)。如果將 0~3 視為低 Mana,4~6 視為中 Mana,7~9 視為高 Mana。低 Mana 的牌卡太多,會導致攻防不夠力,進攻步調容易被打斷;高 Mana 的牌卡太多,又可能面對前期攻防空虛,後期無法組織密集火力的窘境;Mana 數量的調度,初期可以參考電腦自動生成的套牌數據。
▲ 右上角的介面會顯示目前的組成狀態。
基本上,每場戰鬥要等到敵我雙方都拿到 5 Mana,才會差不多進入白熱化的階段;愈多的 Mana 雖然象徵可以獲得更多的卡牌調度,但也相對考驗玩家對於卡牌的組成與使用技巧。舉例來說,過快的手牌消耗量,容易導致手牌補充不及,陷入無兵可用的窘境;此時,就需要在套牌中加幾張附帶額外抽牌技能的卡牌。
▲ 這張綿羊牌,可以無視對方到底有多強,直接打成 1/1 的最弱能力。
再來,套牌的組成,可以從「相輔相成」的概念思考。通常一張生物卡牌會分為「有附帶能力」與「沒有附帶能力」;通常來說,推薦有附帶能力的牌卡優先,裡面又以增加檯面整體攻擊、血量的卡牌優先,透過每次出牌不斷增加檯面上的攻防能力,可以達到壓制局面的效果,最後再把握機會展開快攻。
當然,像是被扁的時候會冰凍對方,或是每次被攻擊可累計 3 個攻擊力的卡牌,都能有效攪亂敵人戰局,如果適當搭配咒語卡,更能有效加強卡牌在檯面上的時間。
▲ 嗯哼~凍死你,再給自己來個回血~
咒語卡部分,低 Mana 就能滿足全回或回復一個角色的牌卡都是不錯考量。其他還有全攻、單一高攻擊力的牌卡,或是強制對方收卡和直接秒殺敵卡的能力,都能有效給予敵方英雄迎頭重擊,或用來應付對方難纏的高攻牌。
最後,幫自己選幾張坦卡,最好能低、中、高階段各選一兩張備用;最後再加一兩張無差別全部攻擊的牌卡,這種牌用來面對敵方牌面堆滿生物時,有一定的保命效果。
▲ 清場中。(滿意貌)
。初步的遊玩心得
如同 Blizzard 曾經強調《爐石戰記》描繪了冒險者齊聚在旅店爐火旁邊的感覺,系統選單的背景音效裡吵雜的人聲,確實讓人彷彿正窩在哪個旅店的角落,跟朋友抽牌 PK 的感覺。同時,《爐石戰記》地圖,四個角落的佈景都可以用滑鼠互動,像是幫火堆生火 、敲鑼、戳風箏或是輾破樹藤聽見深處傳來的怪物吼叫聲;不同小要素都增添許多刺激牌卡鬥爭外的樂趣。
▲ 這哪招,竟然叫人要怪就去怪遊戲設計師XD。
嚴格來說也許還有一些可以被修正或改進的地方,單就目前的版本來看,《爐石戰記》提供了饒富趣味的卡牌遊戲體驗,電腦需求一般,系統設計簡潔。同時,新手門檻難度普通,卡片取得的管道穩定,再加上華麗的法術效果,以及 NPC 相互叫陣的預設台詞增添場上的趣味性。總之,單就場面上的聲光效果和交戰的感覺,算是能帶來不錯的遊玩性。
目前的社群系統,僅提供了好友名單與對戰功能,因此我們希望在未來有機會能看到卡片交易/交換或其他的互動內容。總而言之,單就目前的遊戲體驗而言,很期待接下來包含 iPad 平台在內的發展計劃。當然,還有在台灣開放封測的那一天。
‧VR-Zone中文站原文出處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
留言列表